節日花燈的起源
中國的燈文化源遠流長,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各式燈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每一步歷程。燧人氏發現了鉆木取火,從此人類燃起了火堆,點燃了火把,這火堆、火把就是相當初燈的創造藍本。春節
花燈的制作的產品發展的腳步,是緊跟人類對火的使用歷史發展而來的。
一千多年前,南宋詞人辛棄疾曾寫下這樣的句子:寶馬雕車香滿路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遙想古時,上元節一定是熱鬧喧嘩喜慶歡騰的,人們紛紛走出家門,放焰火,燃花燈,賞月亮,吃元宵,其樂融融。也有人說,舊時的元宵節,其實就是今時的情人節。
逛花燈,猜燈謎,煮元宵,放鞭炮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相當重要的環節。小時候過元宵節,相當盼望的事情,莫過于提著父親親手扎制的花燈,花燈里燃著一根流淚的蠟燭,踩著細碎的月光,和小伙伴們一起捉迷藏。那時的夜晚遠沒有現在的嫵媚,火樹銀花,霓虹閃爍,流光溢彩。那時的夜晚,是清冷和寂寞的,所以一盞花燈,盛開在夜里顯得格外耀眼,微弱的燈光和清淡的月光融會在一起,加上歡歌笑語,就足以讓我們快樂,那快樂來得真實自然,沒有半分偽飾,多年后依然盛開在記憶里。
花燈又名
彩燈,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,源于漢代,盛于唐代。看《大明宮詞》時,獨獨記住了太平公主在上元節的夜里悄悄溜出宮去,眼眸低垂,輕移蓮步,月光皎潔的夜里,人流如織中,花燈如海,第一次遇到薛紹,情竇初開,少女的愛戀,初次盛開在唐代一個上元節的夜里。名著《紅樓夢》中也有多處描寫元宵節的場景,第一回,甄士隱抱英蓮去看社火花燈,結果女兒丟了。第十八回,元妃省親,正值元宵節,大觀園里銀光雪浪,奢華。第二十二回,暖香塢中制燈謎,雖不是上元節,任可以制燈謎,掛燈飾。
古人的上元節和現如今的元宵節,演變到今時,寓意已經變得簡單和純粹,那就是團團圓圓,和和美美,幸福生活。千年花燈,一代一代傳承下來,照亮眼前彎彎曲曲的路。
元宵節的夜,一樣會和家人一起,去公園里看各色花燈,鯉魚燈,寓意年年有余,娃娃燈,寓意幸福美滿,而我獨獨喜歡荷花燈,水面上冉冉升起的荷花燈,那是美好的祝福。
千年花燈,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延續,是一代一代人祈望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。就是這個傳承了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,造就了現在的我們,造就了